小米造出了全球最快的量产车,跑那么快真的有用吗?

高转青年 | 2025-07-15 17:46

说起最近新能源汽车领域,最炙手可热的「超级新人」,不用机哥多说,机友们都能猜到是小米。

 

在上周的小米人车家全生态发布会上,雷总终于把车主们期待已久的小米YU7发了出来。

 

应有尽有的全系标配、诚意十足的定价,加上YU7本身足够强大的产品力。

 

让小米首台SUV,一发布就迎来破纪录爆单。

 

上市18小时,锁单量突破24万台。

 

称得上全球汽车工业史上难以复刻的奇迹。

 

在令人澎湃的销量背后,机友们也不难发现。

 

小米SU7 Ultra和小米YU7,有几个相比同档车型很显著的优势,或者说是共同点——

 

顶级的性能、制动、底盘和电机

 

在小米YU7发布当天。

 

小米汽车同时公布了小米SU7 Ultra原型车,第二次挑战德国纽博格林北环赛道的圈速成绩:6分22秒091。

 

一举拿下了纽北官方圈速榜,总榜全球第三的成绩。

 

而在更早之前。

 

小米SU7 Ultra量产车同样征战过纽北,并以7分04秒957的成绩,超越保时捷和特斯拉成为纽北史上最速量产电动车。

 

新鲜发布的小米YU7,虽然没有站上纽北赛道大舞台。

 

但从此前的发布会上,机友们都能看到,小米YU7完成了中国首个纯电动车24小时耐力挑战。

 

至此,小米YU7和小米SU7 Ultra,都在国际公开的测试和赛道中,实打实证明了自己的高性能、强品质和顶级技术力。

 

有些机友可能会好奇,小米汽车多次挑战赛道极限,对咱们普通消费者真有意义么?

 

毕竟咱们就算真买车回来,也不会闲着没事干跑赛道对吧。

 

顶多日常出门买菜,放假跑高速出去旅个游、露个营。

 

既然这样,小米汽车为什么跟阿甘似的,这么执着于高性能和赛道技术?一辆电车性能搞这么狠真的有必要吗?

坚持高性能、跑赛道、卷圈速,图啥?

 

机哥想说,汽车高性能,不仅很有必要,对消费者的意义还相当大。


对于汽车来说,赛道本就是最严苛的「质检场」,纽北赛道更是如此。

 

它全长20.83公里,一共177处弯道,落差高达304米,加上多变的气候和地形,让它有着极高的通关难度,堪称全球汽车性能的“试金石”。

 

能以较高圈速跑完纽北赛道的车。

 

它的性能、底盘、三电系统、散热和续航,绝对是有两把刷子的。

 

然后大伙再看看小米SU7 Ultra原型车,以及量产车的纽北官方圈速榜总榜成绩。

 

含金量无需多言。

 

当然啦,起初很多人对于小米SU7 Ultra原型车的纽北表现,期待值并没有很高。

 

毕竟原型车专门跑赛道,当然能放开拳脚,给车子做各种赛道优化。

 

而量产车终归是要开上马路,不能粗暴堆料。

 

可当SU7 Ultra量产车的成绩出来后,网友们才真正意识到,小米是真愿意把赛道技术普及到量产车上...

 

尽管为了能合法上路,小米SU7 Ultra量产车对车身做了部分修改。

 

但包括三电机系统、赛道版电池、热管理系统等核心技术能力,还真就完全一致。

 

至于小米YU7这边。

 

虽说没能吃上小米SU7 Ultra同款三电机,但像是电池防护、快充、底盘调教和安全工艺等技术,皆师承SU7 Ultra。


最终,YU7得以完成电车24小时耐力挑战。

 

证明了自己在续航、充电、散热、制动和安全性上有着无出其右的表现。

 

我知道,有些机友还是会觉得,小米汽车主打高性能,多少有点炫技成分。

 

但回顾人类整个科技发展史,其实不难发现:

 

很多咱们现在正在享受的科技成果,基本都是诞生于极限环境下,并在工程师们的努力下,把技术逐渐普及到生活中。

 

比如咱们现在经常能见到的「红外耳温枪」,就源于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的红外探测技术。

 

在20世纪60年代,NASA想测量遥远恒星的温度,便开发出了高精度红外探测技术,在太空环境中通过红外传感器,探测恒星的辐射能量。

 

看着跟普通人关系不大对吧。


可到了1991年,就有一家搞医学技术的公司,利用这红外探测技术,跟人体耳膜发出的红外能量相结合,造出了耳温枪。

 

非接触式能避免交叉感染,两秒出温度效率极高,很快就在医院普及开来。

 

包括机哥做评测用到的手机测温枪,技术原理跟耳温枪也大差不差。

 

冻干食品亦是如此。

 

还是20世纪60年代,NASA在一项航空计划中,宇航员面临着长期待在太空里,食物短缺的问题。

 

于是,冻干技术开始派上用场。

 

通过把食物速冻到-30℃至-50℃,再通过真空环境脱水干燥,最终保留食物95%以上的营养。

 

如今这项技术也从医学、航空领域,走进寻常百姓家。

 

又比如,咱们现在出门打开地图App,都能用上的北斗卫星定位。

 

但北斗卫星诞生的初衷,是为了卫星定位导航系统的全面自主可控。

 

也是从2003年开始,北斗卫星才对民用开放,再到2020年北斗三号全球系统开通,向全球用户提供免费导航定位服务。

 

把目光放回新能源汽车领域。

 

小米作为超级新人,一开始就定好了挑战汽车性能极限、挑战赛道极限的目标。

 

无论是保时捷还是法拉利,它们都在赛道上有过耀眼的成绩,并且不断把赛道技术普及到量产车上。

 

如今的小米汽车,显然也在这条道路上加速狂飙,从追赶者逐渐转变为引路者的角色。

 

而且根据机哥这几年对小米的观察。

 

它确实和十多年前不一样了,更具体来说,小米一直在硬核科技领域挑战各种极限。

 

自研玄戒O1芯片的横空出世,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自研通用型芯片很难,这事儿你知,我知,厂商更是了熟于心。

 

可耐不住小米决心足够坚定,在好几年前就开始布局、设计、验证、流片,挑战芯片的性能上限。

 

结果显而易见,玄戒O1和天玑9400、骁龙8至尊版站在了同一梯队。

 

就像雷总说的那样:“后来者总有机会。”

 

高性能背后,是更好的驾驶体验和安全性

 

看到这里,估计有机友get到了。

 

小米汽车的赛道成绩也好,经过赛道验证的三电系统、底盘和制动技术能力也罢。

 

本质上,都是为了给消费者们,造一台更安全、可靠和驾驶体验更好的量产车。

 

比如咱们平时开车,肯定都遇到过以下几种场景。

 

第一个是雨天、高速、急刹车。

 

这场景确实DeBuff叠满了,但得益于顶级制动系统、精准动力分配和P ZERO高性能轮胎加持。

 

哪怕是湿哒哒的公路,小米SU7 Ultra,也能做到制动不打滑。

 

第二个是前车突然掉东西下来。

 

这时候咱们肯定得紧急避让一波。

 

好消息是,得益于闭式双腔空簧和高性能阻尼可变减振器,能给SU7 Ultra在紧急转向时,提供有效支撑。

 

与此同时,ESP系统也能对打滑车轮,进行动力限制,让车子保持稳定。

 

以上这些技术、硬件,实际上都是高性能车必不可少的“登西”,能让车子跑赛道或做极限测试时,更加游刃有余。

 

但你说这些高性能技术,放在平日里驾驶有用么?

 

确实有用,而且好用啊。

 

以后一定会有更多消费者了解到,买车不仅仅得看外观、续航和智能座舱,更要关注底盘、刹车品质和三电水平。

 

机哥也蛮期待,有了小米汽车在赛道打磨技术、不断突破圈速纪录的的还开头后,其他新能源汽车厂商能加进来“刷圈”。

 

毕竟小米汽车已经证明了,在纽北刷圈并不是炫技,最终目的是给车主和消费者们造一台好开、先进稳定和安全的车。

 

这也是国产新能源汽车,从追赶者,到引领者的必经之路。

 

图片来自网络

喜欢数码科技资讯的你,就记得点击订阅啦。
关注「锋潮评测室」微信公众号【微信号:fengchaopingceshi】,还会送上更多你想要的哦~

相关标签: 小米 小米yu7
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