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讨论流量到讨论假货 电商暗战背后的逻辑到底是什么

Katrina | 2018-06-22 14:26

作为一年一度的大事儿,今年的618撞上了父亲节、端午节和世界杯,让原本就火热的618更吸引人眼球。突然火起来的《618最大“悬案”:商家流量比去年跌50%》,大概就是凭借不一样的论调在电商圈流传了起来。

流量是当今时代最受关注的因素之一,认同也好,反对也罢,身为媒体人,看到这篇文章的第一直觉必然是围绕“流量”二字进行分析,但是在一篇名为《电商“假货”关联性排行:淘宝、京东、拼多多等多项指标第一》的文章中,作者却绕过流量,谈起假货问题。

从对流量的讨论和观察,到对电商平台假货的讨论和观察,其中存在着一定的逻辑断层, 但是“电商不能靠低价”是有道理的,那么不同的电商平台,在搜索和社交网络的表现,却引发了笔者的深思。

媒体or自媒体,论据到底要从哪里来?

如果问一个消费者,你怎么判断从某平台买到的商品是不是真的,消费者给出的答案多半是,“试一试”“问朋友”“看看媒体报道”,也就是说亲身体验、用户口碑、权威发声往往是消费者心目中主要的评判标准。

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判断某平台的“假货度”如何的标准是:搜索引擎和社交网络抓取关于“假货”这个关键词的相关消息,并以此为依据去判断平台与假货的关联度。

以下是搜索及分析结果:

百度网页搜索:拼多多、淘宝、天猫、京东“假货”关键词相关性排名前四。

百度新闻搜录:淘宝假货相关新闻最多,京东第二,苏宁易购假货相关新闻最少。

百度指数:京东、淘宝、聚美优品“假货”关键词已搜录百度指数,京东半年内热度最高。

微博搜索:京东假货相关词搜索结果最高,淘宝、聚美优品分列二三名;国美在线、苏宁易购倒数第一第二。

微信搜索:淘宝第一,京东第二,苏宁易购最少。

微信指数:仅淘宝被收录。

综合结论(同样是作者论点):淘宝、京东、拼多多等多项指标第一。

作者选择的搜索平台是百度、微博和微信,分别代表了搜索、社交媒体、自媒体:百度作为国内无可争议的第一搜索流量入口,搜索引擎故以百度结果为准;微博作为社交媒体第一平台,是各类事件发酵传播的第一平台,社交媒体故以微博为准;微信是自媒体的核心阵地,以微信搜索结果为准。

一好一坏,两个极端是怎么诞生的?

同一电商平台,在不同“态度”平台,也就是在权威媒体和个人媒体各自的表现往往是两个极端:比如京东,在百度的表现还是算得上中规中矩,但是在社交媒体平台上显示的搜索结果却像是个假货大户;又比如天猫,在百度上表现处于“第一阵营”,但是在社交媒体上却难觅踪迹。

百度网页搜索是消费者端搜索的第三方工具性平台,消费者搜索自己需要的内容时都会去百度,而百度搜索出的内容主要包括新闻、百度知道、百度贴吧、论坛等在内的第三方内容。

而微博、微信则是自媒体平台,无论是微博还是微信,主要都是依靠用户生产内容,在微博端和微信端,一部分是传统新闻媒体的微博端和微信端,一大部分为个人内容创作平台,在这部分里面有一些精品原创自媒体,还有大量“营销号”,而营销号大部分内容都是新闻稿、文章等媒体形态的内容,可谓是枪手的阵地,可信度就不得不打个折扣。

俗话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争斗,电商这片江湖水太深,我们能够看到的东西始终有限,所以才有了代替我们发声的人。在传统的权威媒体,代替我们发声的是记者,在社交平台,代替我们发声的是大V和其他用户。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传统媒体被社交平台冲击得有些惨淡,甚至出现社交平台引导舆论的情况,但是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和门槛毕竟还在,总归是比社交平台更具有公信力。在假货之争的背后,谁说又不是一场电商暗战呢?那些对消费者真正有用的信息在哪儿,那些枪手和黑稿又在哪儿,每一个结论到底是真是假,都需要我们自己有个明确的判断。

如果调查、抽检、用户口碑这些不容易获得,至少我们还可以选择看一看代替我们发声的人有什么观点,只是社交平台的门槛太低,人人皆可发声,噪音难免也会越来越多。而“假货”这个关键词在体现普通消费者关注度的搜索引擎中与体现自媒体声音的多个平台上表现出如此大的差异,也只能让我们怀疑到那些打着为民请愿,愤然揭露某些电商“假货”的自媒体们,或者说营销号们可能更合适,背后究竟是怎样的驱动力,真正目的又是什么?那些在社交平台被深深diss的电商平台,说不定也要痛心疾首:总有刁民想害朕!不对,是总有黑稿想害朕!

喜欢数码科技资讯的你,就记得点击订阅啦。
关注「锋潮评测室」微信公众号【微信号:fengchaopingceshi】,还会送上更多你想要的哦~

相关标签: 618
36